2024刚开年,教育部就又有了大动作。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示了《关于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其中全国共有63个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189所实验学校入选,涵盖了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且参与改革的学校质量很高。

这意味着,影响中国教育未来十几年的第三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那么这次改革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基础教育会发生怎样的剧变?只有深刻理解了这次改革,才能把握好未来教育的趋势和顶层设计,给孩子更好的规划生涯。

2021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在教育界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大量校外辅导机构和补习班遭到关停,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头部教培企业也被迫调整战略方向,并走向转型之路。

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前菜”,已经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即希望能够从源头治理学生校外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让教育重新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持续打击校外补课现象。

而在2023年5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更是史无前例的花费10分钟时间来详细阐述了国家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表示要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教育强国的核心目标,培养更多高新科技领域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作为全国教育改革深水试验区的北京,则在2023年9月率先实施了新中考改革,宣布将中考科目分为考试、考察、考核三类,不再将生物、地理、历史、化学,也就是俗称的小四门计入中考成绩,再次堵死了靠机械式刷题考高分升学的路径。

2023年11月,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涵盖了16个学科,900多项实验实践活动,将过往的知识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的模式。

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在场景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这也和教育强国战略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谋而合。

过去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尽显颓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家仍然在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受制于人。要想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基础学科领域下功夫,由教育大国、科技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面对新形势,通过教育改革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第三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优质均衡”,这也是教育部在《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传达出的核心思想,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拒绝内卷。不能再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成为考试机器,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这意味着随着改革的落实深化,成绩将不再是小学初中阶段重要的评价标准,分数的重要性将被大大淡化,每个孩子都能够考到高分,小升初的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多校划片、就近入学成为可能。

与小学初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来高中阶段的学习难度将显著提升。中考、高考将成为巨大的筛选器,虽然考试的知识点并不会超出教学大纲,但会加强对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的考察,评价体系也将越来越多元化。

或许孩子在过去还可以依靠大量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取得高分进入名校,但新改革之后这条路将彻底被堵死。毕竟,国家选拔的是具备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假学霸”。

每次教育体制的变革,都会引发家长和孩子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焦虑。内卷加剧的今天,无数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而教育改革无疑给鸡娃家庭们泼上一盆冷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知识的概念及其价值应用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第三轮教育改革后,未来的教育会真正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天赋,人人尽其才,而不是制造考试机器,具备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探索能力的人才,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