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领全球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一变革不仅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社会,还深刻重塑了教育领域,使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塑造未来、启迪智慧的熔炉。
在6月30日举办的2024年Kuder生涯教育主题论坛上,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校长翟培琦博士,进行了“如何在AI时代培养个性化人才”的主题分享,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前瞻性的视角。
翟校长首先引用BBC的数据,揭示了AI技术对职业结构的深远影响:重复性劳动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高达95%以上,即便是写手、翻译等职业也面临32.7%的取代风险,而教师这一职业则因高度依赖情感沟通与创新能力,取代概率仅为0.4%。
这一数据凸显了AI时代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高度创新、有效沟通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关键。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为学生装备应对未来挑战的武器。
翟校长指出,传统教育倾向于培养I型人才,即专业精深但跨领域能力有限的人才。然而,在AI时代,这种单一的人才结构已难以适应多元化、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因此,教育目标需转向培养π型人才,即能够驾驭AI技术,具备创造性思维、跨学科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通才。这六大关键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意识,将成为AI时代人才的标配。
为实现这一目标,翟校长提出了AI时代教育的三大关键词:终身学习、个性化培养与全人教育。
终身学习是适应AI时代知识快速更新、技术不断迭代的必然要求。在AI的驱动下,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都在不断进化,传统的“一次性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个性化培养则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精准识别,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潜能、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
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优势,为他们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提供针对性学习和发展路径,才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无惧未来的风云变幻与挑战。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全人教育通过注重学术能力、情感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针对如何科学有效地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翟校长介绍了兴趣、学术、素养的三维规划方案。
这一方案依托有信效度的生涯测评工具,她特别提到,中黄港澳子弟学校通过Kuder生涯规划系统,这一拥有80多年历史和传承的全球领先生涯规划工具,引导学生基于潜能优势或生涯兴趣制定学术和素养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基于兴趣、能力、价值观三大维度的探索,学生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探索多元的职业和教育路径,设定清晰目标,并利用系统资源逐步实现个人理想。
分享进行到最后,翟校长总结表示,AI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无限机遇。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个性化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应对AI时代的变化,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